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通訊員 曹維 劉閏慧 文/圖
在西湖管理區西洲鄉裕民村,1200多畝梨園里綠葉搖曳,一派忙碌景象。梨園正進入盛果期,果農正搶抓農時為梨樹剪枝疏果,以確保產量和品質。
走進梨園,梨樹枝繁葉茂,一個個拇指般大小的綠幼梨或掛在枝頭,或躲在綠葉下,青青、亮亮,挨挨擠擠,很是討人喜愛。
村民在對果樹進行培管。
4月12日,有著30多年種植經驗的陳榮龍也在果園忙碌。對于果樹成熟期,單果“體重”他有嚴格的要求,每顆果子必須保持在350—450克水平,于是,疏果便成為梨園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環節。這不僅關系到果樹的生長發育、營養貯藏,還關系到最終單果品質。“疏花疏果是梨樹生產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花多果多并不等于效益好,只有摘除多余的花果,才能保障果子有健康成長的空間。品質上來產量提高,最終收益自然也就有保證。”在果園,果農陳榮龍對記者這樣介紹。
陳英是這片梨園的主人。生態種植是梨園的一大特色,也就是種梨、養雞兩不誤。雞不僅能除草,還能為果園提供生態肥料。每年的7月,就是果園采摘上市的時間。她算了一筆經濟賬,按去年4元一斤的批發價,今年每畝預計可實現產值1.6萬元。1200多畝梨園也就是1900萬元左右的產值。
梨園的豐收在給果農帶來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輻射帶動著附近幾個村莊村民的務工。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果園用工高峰期每天會有100多人,每年帶動就業兩萬人次左右,發放務工工資100多萬元。
村民在果園實現了就近就業。
今年49歲的余意華是裕民村村民,以前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種地,收入非常有限,自梨園建成以來,她就一直在梨園務工。“我在這里務工近9年了,主要工作就是除草、剪枝、拉枝、疏果、套袋,每年有近3萬元的收入。”
劉偉紅是裕民村里的低保戶,今年是她在梨園工作的第一個年頭,村里的梨園產業使她實現了就近就業,既有了收入,又兼顧了家庭。她對于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是滿足。
農業產業的發展實實在在惠及了周邊農戶,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拓寬了增收門路。下一步,西湖管理區將因地制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有效發揮專業合作社引領作用,推動特色種植業加快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