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萌 通訊員 龔蕾燁
站在長勢喜人的油菜田里,沈昌健仔細地查看著每一壟油菜的長勢。“如果油菜的花蕾大、花粉粒多,結莢也會更多。”他說,好的油菜品種,不光要高質高產,還要具有抗倒伏、抗病蟲害、抗旱等特性。
1月30日下午,記者走進臨澧縣四新崗鎮“油菜大王”沈昌健的油菜試驗田。油菜沐浴在和煦的陽光里,幾只蜜蜂正圍繞著幾株“早熟”的油菜花忙碌。遠遠望去,試驗田里有一頂起伏的“草帽”。原來是頭頂草帽的沈昌健正根據標志牌對著每一株油菜花仔細端詳,用手機拍照做好記錄。
“溫暖的天氣讓部分油菜提前開花了,油菜一旦進入花期,就要套袋授粉。”摘下草帽,沈昌健用袖口擦了一下臉頰,“油菜正常開花應是3月初,如今提前開花,就得開始部署套袋授粉工作。”
一年之計在于春。油菜開花授粉的季節,也是沈昌健最忙碌的時候。他一邊檢查試驗田的長勢,一邊跟記者普及油菜花生長知識:“洞庭湖畔的土地,環境特別適合種植油菜。在完全相同的生長環境里,油菜一旦生長出醒目的特征,這棵植株就要格外關注。”
沈昌健告訴記者,一個高質量油菜品種的誕生,周期最短都要7年。在培育進程中,時間將會拉得更長。
天氣是影響培育周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沈昌健試驗基地和周邊農田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災,山塘干涸,溪水斷流,農作物減產,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有些焦慮。
“我很著急,自己兩個梯形山塘為了灌溉,早就水位見底,自家門前的魚塘為了給周邊農民灌溉水稻,也即將干涸。”沈昌健想盡辦法,選擇從更遠的地方用抽水機接力引進水源。
為了繼續開展油菜抗旱、抗倒伏新型品種科研,去年底,沈昌健自掏腰包3萬多元,在新開墾的20畝油菜田邊,將一個舊水洼改成山塘,并在臨山的梯田邊,安置了1000米鐵絲網,防止野豬下山毀壞農作物。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讓“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沈昌健倍感振奮,他堅信他一定會培育出一批高產、高油、高質、高效的新油菜品種,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眼下,2000余畝實驗田油菜即將迎來花期的“大考”,沈昌健時刻都在關注天氣變化。“立春將至,春雨也將來臨,希望雨水能滋潤每一株油菜,讓漫山遍野的油菜健康成長,讓農民旱澇保收。”在生機勃勃的田野里,沈昌健道出了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