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彥
濕地是瀕臨江、河、湖、海或位于內陸,并長期受水浸泡的洼地、沼澤和灘涂的統稱。我們的地球被濕地覆蓋的面積僅占約6%,濕地卻為全球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國際濕地城市”稱號,代表了一個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2018年,常德官方代表從阿聯酋迪拜舉行的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上領回“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成為13個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
9月5日至6日,國家林草局考察組對我市國際濕地城市續期審核工作進行了考察評估。幾年過去,常德人對濕地的保護又做了哪些加法?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常德現有濕地面積26.5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6%;其中濕地保護面積13.85萬公頃,相較于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時增加0.52萬公頃,增長了3.9%。全市有西洞庭湖、津市毛里湖兩處國際重要濕地,桃源沅水等8處省級重要濕地。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濕地生態補水、濕地污染控制、基礎服務設施、濕地生態恢復和綜合整治等重大專項建設,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同時通過地方立法立規,建立聯動協作機制,創新濕地執法模式,切實鞏固治理成效,呈現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持續加強的美好景象。全市46個國控、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分別達到89.1%和91.3%,西洞庭湖蔣家嘴國控斷面水質持續保持Ⅲ類標準,城鄉生活污水出廠水主要指標達到Ⅲ類標準;河湖長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干激勵表彰;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被自然資源部評為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對過去粗放式發展模式的反思與修正,對人和自然共生關系的重視與討論,已成為社會共識。尤其是,人們對濕地的認知逐步升級。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不僅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利器,還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用30年實踐濕地保護管理模式。目前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了13個,位居世界第一,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大國擔當。具體到常德人而言,保護好濕地是我們對洞庭湖的責任,是我們對長江的承諾,更是我們對子孫后輩的交代。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濕地保護工作不能止于保護,兼顧保護與發展,合理開發和利用,最終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傳統東方智慧的當代體現。
浙江杭州西溪濕地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當地一方面通過截污納管、引水入園、植被生態修復等方式搶救性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一方面開發民俗節慶活動,發展生態旅游,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共享保護利用的成果和收益。
廣東湛江著力探索推動生態資源價值化,加快推進海洋碳中和試點城市建設,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中國首個藍碳碳匯項目,紅樹林正逐步變成“金樹林”。
常德也在嘗試將濕地資源融入城市發展,依托海綿城市建設,重點打造了柳葉湖環湖風光帶、穿紫河風光帶等標志性景觀,滿足市民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僅穿紫河關聯產業每年可實現收入3000萬元以上。
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提出“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即為國際濕地城市群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從濕地出發,打通“兩山”轉化路徑,把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常德的環境和機制已有良好基礎,可大膽探索一條以保護促發展,乃至以合理利用鼓勵保護修復的路子,形成一套濕地保護的常德經驗,擦亮城市名片,推進開放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為講好濕地保護的中國故事貢獻更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