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胡雙秀 文/圖
在桃源縣牛車河鎮毛公壩村白羊崗組,提起朱興強,大家都贊不絕口。他用一顆不甘貧困、自立自強的心,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辛勤汗水實現了發家致富的美好愿景。
朱興強今年45歲,早年因車禍導致個人勞動能力較弱,夫妻兩人也因此離婚,多年來,朱興強獨自領著一對兒女和年邁的父親艱難度日,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苦。
“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呢?”朱興強長期處于迷茫中,就在他愁眉不展時,命運終于迎來了轉機:2014年,朱興強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幫扶干部很快就來到朱興強家中走訪實際情況。
“我們家經濟來源單一,全部依靠我打零工為生。要想發家致富,必須要靠產業,但是我又沒有資金和技術。當時幫扶干部就鼓勵我說,從自己的特長出發,想辦法發展產業,他幫我解決技術和資金的問題。”朱興強感動地說。
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后,朱興強一家先后享受了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幫扶,家庭壓力得到稍微緩解。“黨的政策和幫扶干部對我們太好了,我不干點事對不住這些好心人的幫助!”朱興強說,經過兩年時間的探索,他最終決定利用當地山地資源優勢發展養牛事業。
“這個主意不錯,我們也都支持你,但是你要先對市場行情有個初步了解才行!”幫扶干部一邊提醒朱興強一邊為他籌集資金。2016年初,朱興強花費1萬多元購買了幾頭小牛,結果卻因為養殖技術不佳以及對市場銷售行情的不了解,虧損嚴重。
“我開始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什么都沒弄清楚就急著上馬,導致了血本無歸的結果。但是我不能就此放棄,不然對不起這些幫助我的好心人!”朱興強堅定地說。
不久,朱興強在幫扶人的推薦下參加了牛車河鎮組織的養殖培訓班。培訓回來后,朱興強決定改行發展養豬產業。
“就這樣,我正式踏上了養殖生豬的創業路。”朱興強說,養豬也并不容易,既要科學飼養,又要有吃得苦的實干精神。創業之初,朱興強基本上就住在了豬舍里,“養豬的活又臟又累,特別是夏天,豬舍糞便臭氣熏天,蒼蠅蚊蟲鋪天蓋地,讓人惡心。一般人見了都會敬而遠之、繞道而行。”朱興強卻毫不顧忌。
為了讓豬仔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朱興強堅持每天都打掃豬舍衛生,自己動手清理糞池、藥殺蒼蠅,豬舍內外保持得干干凈凈。養殖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朱興強自己也會立即查閱資料,遇到疑難問題,他還會邀請技術人員上門指導。
經過幾年的摸索,朱興強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成為村里的養豬能手。
在自己產業穩步發展的過程中,朱興強并未就此滿足。“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帶動和幫助其他貧困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朱興強擲地有聲地說,因此他將學到的養殖知識結合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簡便易學的養豬技術,免費傳授給其他村民。朱興強說:“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