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胡秋菊 通訊員 陳立新
5月14日上午,桃源縣漳江街道海螺山社區,42歲的農民江大愛駕駛收割機駛進一片深黃的油菜田。伴隨著震耳的轟鳴聲,收割機來回穿梭,有條不紊地忙碌。一排排成熟的油菜不斷卷入機器內部,迅速完成脫粒,油菜殼與秸稈則被精細碾碎,從機器后部“吐出”拋灑回田,實現循環利用。
眼下正是油菜豐收的季節,放眼望去,連片的油菜鋪滿田園,飽滿的菜籽沉甸甸地綴滿枝頭,隨風輕擺,匯聚成一片黃色的海洋。一旁的高架橋上,不時高鐵飛馳。橋下綠草如茵,鮮花盛放,彩蝶飛舞,兩頭水牛悠閑地趴在地上打盹,對田間忙碌的“大家伙”熟視無睹。
短短半個多小時,一塊油菜田收割完畢。江大愛熟練地操作著收割機,將油菜籽卸到路旁的貨車上。黑色的油菜籽順著管道傾瀉而下,江大愛雙手捧起油菜籽查看成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趁著有點空閑時間,我們聊了起來:
“這片油菜多少畝?”
“50多畝。”
“今天能割完嗎?”
“天氣預報說晚上有雨,我加把勁,今天全部收割完。”江大愛抹了把汗,笑道:“這幾天是收割的旺季,昨天剛割完幾十畝小麥,這不,油菜又要割了。農民沒有閑的時候,幸好有農機幫忙。”
今年42歲的江大愛是一名退伍軍人,2012年從部隊返鄉后,他發現村里很多年輕人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在家種田,他立志要在農村干一番事業。2013年,在父親的支持下,他購買農機,承包了村里170多畝農田,成為一名“新農人”。一年下來,竟賺了五六萬元。
江大愛信心十足,不斷擴大種植規模。2014年,常德各地建起了不少家庭農場,這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向。江大愛意識到,只有靠機械化種植,農業才有出路。當年,他轉變經營模式,創辦了大愛家庭農場,在本村及周邊村流轉10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和油菜。
歷經十余年的磨礪,江大愛已成長為一名種田能手。“比方說施藥,田里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最佳藥效。”他有多臺農機設備,臺臺都能輕松駕馭。農業機械替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同時節省了大量時間和勞動力。2022年,江大愛成立了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
目前,桃源縣大愛家庭農場年產大米30萬公斤、菜籽油5000公斤,農場還養殖了2000多只土雞、數十頭豬、牛,種植各類時令蔬菜,2022年被評為“湖南省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大愛家庭農場生產的大米、菜籽油、土雞蛋、蔬菜等農產品廣受當地人民喜愛,每年為農場創收近30萬元。
海螺山社區離桃源縣城較近,近年來,時常有學校組織中小學生來農場開展農事研學活動。江大愛從中找到了新的發展思路,農場正逐漸從單一的農產品種植、銷售,向休閑觀光農業及農事研學、鄉村旅游發展轉型。農場增設了割稻、射箭、摸魚、捉鴨等研學項目,孩子們在田間地頭撒歡,在游玩中感受勞動者的辛苦與偉大,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周日又有100多名小學生要來農場進行研學,收割完油菜,這兩天我得趕緊去那邊布置。”江大愛指著遠處一塊插著五顏六色旗子的水田對記者說。話畢,他鉆進駕駛艙,開著收割機駛向另一片油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