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交通秩序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標尺,也是觀察市民素質的窗口。在常德這座以“桃花源”聞名遐邇的城市,交通文明建設不僅關乎城市形象,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當前,常德交通文明建設正處于從“管理約束”向“文化自覺”轉型的關鍵期,需要人人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其中,讓交通文明真正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常德的城市品格。
近年來,常德交通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態勢,“車讓人、人守規”正成為交通常態。交警部門相關監測數據顯示,常德機動車斑馬線禮讓率5年間提升了27%;在市城區主要路口,摩托車和電動車戴盔率穩步提升至90%以上;今年,城區涉摩電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1%。隨著常德文旅產業的升溫,一些來常游客普遍反映,除了常德的文旅特色,這里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交通頑疾、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不容漠視。深入街巷,我們不難發現,主城區交通文明程度明顯高于城郊接合部,示范道路與背街小巷差距較大;公交車和大部分私家車禮讓率較高,部分電動車駕駛人守法意識依然薄弱;平峰期交通秩序良好,早晚高峰期搶行、加塞現象有所回潮。可見,交通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構建文明的交通生態,需從制度、教育、文化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新加坡的交通文明程度世界聞名,這與其嚴格的法治、完善的教育和濃厚的文明氛圍密不可分。從幼兒園開始的道路安全教育,到貫穿終身的文明倡導,再到對交通違法行為的“零容忍”,共同塑造了一個高度自律的交通環境。
如今,常德文明交通建設既有“智慧交通”的技術支撐,也有“柔性執法”的人文關懷,既維護了法律精神,又體現了城市溫度。增設“請求式”行人過街按鈕、機動車“階梯式”停止線,科學調整信號燈,拓寬人行道,增設過街天橋,這些“人性化+精細化”改造讓守法成為“最便捷的選擇”。對市民群眾的輕微違法,實施“首違不罰”“勸導代罰”等柔性措施,而非冷冰冰的罰款,事實證明,這樣的執法效果反而更好。如今,越來越多的群體加入了文明交通志愿者的行列,全社會共治共享的交通文明格局逐漸明朗。
交通行為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的文明底色。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苯煌ㄎ拿鞯慕ㄔO,本質上是要將外在的規則內化為公民的自覺行動。當每個人都能夠不逾矩,即使沒有監控探頭與交通警察,依然能夠恪守規則,這才是一個文明城市應有的樣貌。
交通文明建設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規則與溫情并重,科技與人文同行,才能讓文明真正融入城市的血液。未來,當每一個常德人都能自豪地說:“我們這里的交通,就是文明?!边@座城市才真正配得上“桃花源里的城市”這一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