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通訊員 趙一霖 文/圖
五月傍晚的武陵區白馬湖文化公園音樂噴泉廣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奇妙的混合氣息:清涼的水汽、汗水的咸味,還有……嗯,青春荷爾蒙!當噴泉隨著悠揚的音樂起起落落,旁邊籃球場上“怦怦怦”的撞擊聲、吶喊聲、裁判的哨音,以及進球后爆發的震天歡呼,瞬間把這片休閑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版的“運動轟趴館”。這是5月25日至28日為期4天的“白馬湖街道城市街頭籃球爭霸賽”現場。
沒有高大上的專業球館,沒有年薪百萬的球星大腕兒,有的只是由湖南文理學院學生組成的24支“籃球英雄聯盟”。他們身著短褲、腳穿球鞋,在噴泉光影的映照下,為了一個球爭得面紅耳赤,也為了一個好球擊掌相慶。這份對“動起來”的純粹熱愛,讓這場“土味十足”的賽事,硬是在短短兩年內,成了武陵區“520愛武陵”系列活動中最“吸睛”、也最“吸人”的現象級存在。終場的哨聲,更像是下一場“群眾體育嘉年華”的開場號角!
空間“魔法”:噴泉平臺秒變“無圍墻運動大本營”
選擇在白馬湖文化公園音樂噴泉廣場辦賽,武陵區白馬湖街道這步棋堪稱“妙手”。這可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而是對城市犄角旮旯里公共空間價值的“深度挖掘”。
想想看,這地方平常啥樣?是遛娃大軍的“主陣地”,是阿姨們與“鳳凰傳奇”伴舞的廣場舞圣地。在這里舉辦籃球賽,簡直是把體育“硬塞”進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讓“路過群眾”秒變“吃瓜群眾”,“吃瓜群眾”有可能被現場熱血氣氛點燃,每天定時定點自帶小板凳提前占座。
在這里,噴泉平臺成為了“吸鐵石”,天然吸附著城市的人流和煙火氣,今年就累計吸引了超萬人次的圍觀。籃球的躍動、噴泉的水聲、觀眾的吶喊,成了這座城市這個夏夜最動聽的“生活交響樂”。在這里,體育場上拼搶的吶喊就是生活最熱鬧、最帶勁兒的背景音。白馬湖街道這種“無圍墻體育場”的理念,精髓就在于:不是讓老百姓“移駕”去專業場館,而是讓體育“送貨上門”,直接懟到你遛彎、約會、帶娃的必經之路上,讓群眾基礎自發生長,沃土一片。
書記“出道”:從“社區管家”到“民星MC”
比賽最讓人“跌破眼鏡”的亮點之一,當數社區黨支部書記們拿起話筒,華麗轉身成為賽場上的“民星主持”。
畫風是不是有點“魔幻”?武陵區白馬湖街道西堤社區黨總支書記湯可馨、新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馮琦,兩人搭檔對整場比賽進行主持。他倆沒有字正腔圓的播音腔,甚至可能帶點常德“塑普味”,但就是這份“業余”的真誠,反而戳中了大家的笑點和嗨點。書記放下“官架子”,運用“鄰家小哥、小妹”的口吻,那份親切感和煙火氣,瞬間就把臺上臺下的距離感“溶解”。現場不少觀眾交談著:“喲,書記也跟我們一樣愛球。”“我們書記也是能開玩笑滴。”
一場體育賽事,愣是被書記們的“跨界主持”升華成了大型社區情感“轟趴”。這不僅僅是主持,更是基層治理者從“管理者”到“服務員”再到“參與者”的生動“變形記”。行政資源不再是冷冰冰的通知和規定,而是變成了聯結人心的“暖寶寶”。一場籃球賽,成了凝聚社區共識、提升治理溫度的“神奇黏合劑”——原來,讓社區有溫度,有時候只需要書記拿起話筒,喊一聲“加油”!
高校“外掛”:青春風暴點燃“土味”賽場
雖說主打“草根”和“零門檻”,但白馬湖街道可沒打算讓比賽變成“菜鳥局”。他們的秘密武器就是——深度合作的湖南文理學院,給這場“土生土長”的社區賽事,注入了不可或缺的“青春核動力”和“專業強心針”。
這種“校地聯姻”,可不是簡單的“借塊場地用用人”,而是妥妥的雙贏。街道賽事獲得夢寐以求的專業支撐和頂級青春流量包,觀賞性、吸引力、規范性直線上升。高校學生們獲得了寶貴的實踐平臺,把書本知識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練級”。球隊、裁判、記分、后勤等角色的組織協調、臨場應變、溝通協作……這些“軟實力”噌噌漲。同時,這也是一扇絕佳的“社會服務之窗”,讓學生們走出象牙塔,接地氣,感受社區脈搏。
白馬湖街道的“校地聯姻”模式,精準破解了群眾性賽事常遇到的“專業不足”和“活力不夠”兩大“死穴”,為賽事的可持續火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充電寶”和“活力發電機”。
“白馬湖街道城市街頭籃球爭霸賽”的聲浪,絕不僅僅是一場夏日狂歡的余音。它更像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彈,照亮了新時代群眾體育發展的新路徑。
嘗到甜頭的白馬湖街道,已經雄心勃勃地計劃以此次賽事為起點,打造“15分鐘運動生活圈”。這意味著以后街坊們想動一動,溜達個一刻鐘,就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場地。
下一次,有個比賽或許就在你家樓下的那片空地,好戲即將開場!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