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懌
不久前,常德日報發表的通訊《再見,長三角!你好,白石橋!》推出了“85后”青年孫兵返鄉創業的故事。這位年輕人告別長三角的繁華霓虹,轉身扎進鄉土深處,用實際行動勾勒出當代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
當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像孫兵那樣,以“新農人”的身份,將“詩和遠方”的憧憬,化作深耕“土地與糧倉”的實干,在廣袤田野上書寫青春答卷,為鄉村發展注入澎湃動能。然而,這條返鄉創業之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解開鄉村振興的“青春方程式”,成為當下亟待探討的課題。
鄉村創業天地廣闊,蘊含無限潛力。在消費升級與互聯網浪潮的雙重驅動下,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年輕人搭建起廣闊的創業舞臺。“新農人”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創新思維,巧妙地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他們有的開展科學種養,研發獨具特色的土特產,讓鄉土味道走向全國;有的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民宿等文旅項目,讓鄉村成為山水之間的詩意棲息地……這些多元化產業的興起,不僅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更激活了鄉村經濟的一池春水。
盡管鄉村創業前景光明,但“新農人”的逐夢路仍需跨越重重難關。創業資金短缺、投資回報周期漫長,加上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流通與銷售,大幅增加了創業成本。此外,部分農村地區群眾受傳統思想束縛,對新事物、新觀念的接受速度較慢,“新農人”推行的創新舉措,往往會遭遇質疑與阻力,這不僅給他們的創業實踐帶來阻礙,更在心理層面造成一定壓力。
解開鄉村振興的“青春方程式”,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注,與“新農人”形成強大合力。
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大對“新農人”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同時,加大硬件建設力度,持續改善農村交通、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條件,為創業打造堅實的硬件環境。金融機構則要勇于創新,推出契合農業生產特點的信貸產品,建立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切實降低農業貸款風險,為“新農人”解決資金難題。
“新農人”自身更要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堅守中創新。一方面,充分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寬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新興模式,精心打造品牌農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探索“農業+旅游”“農業+文化”等產業融合路徑,不斷開辟新的收入增長點。
站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坐標上,“新農人”正以智慧與汗水重新定義土地的價值。當無人機穿梭于金色麥浪,精準監測農作物生長;當直播間里的土特產暢銷全國,搭建起城鄉溝通的橋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更是年輕血液注入鄉土后迸發的無限可能。這場青春與土地的雙向奔赴,必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青春方程式”最動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