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通訊員 張晨 文/圖
初夏的丹洲鄉,“藝丹沅”文藝部落的絲弦聲韻在暖風中流淌。臺上藝人指間翻飛,《新編新事多》的悠揚曲調唱出鄉村新貌,臺下村民含笑聆聽,文明新風如細雨浸潤心田——這一幕,正是武陵區以文化浸潤、制度筑基、示范引領“三部曲”重塑鄉土文明的生動注腳。
文化如風,拂動心弦。“唯有讓文明新風可感可觸,方能真正沁入日常。”武陵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于是,集體婚禮、草坪婚禮等新型婚禮形式得到推廣,親友的祝福替代了繁復舊俗;村排球場上,賽事規則巧妙融入移風易俗宣傳,每一次擊球都傳遞著文明力量。陣地建設亦遍地開花:村頭巷尾,14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與128處“移風易俗文化長廊”如星辰點綴;理論宣講隊伍行走阡陌,用鄉音講述著“厚養薄葬”的情理。文藝創作更是直抵人心,《新編新事多》不僅唱響央視舞臺,更在“送戲下鄉”的惠民演出中,讓千余份宣傳冊與歡聲笑語一同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風尚的茁壯生長,離不開深層制度的滋養。武陵區創新構建“五制”閉環,為移風易俗立起清晰標尺: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后評議,全程約束。在“1+3+N”網格化治理架構下,黨組織引領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組織煥發活力。老黨員組成的“五老”文明督導隊,依托“道德評議臺”春風化雨,將剛性約束化為鄉鄰間的溫情規勸。
典范如燈,照亮前路。在丹洲鄉義渡村,紅白理事會的老黨員們以自治力量樹起標桿,婚喪嫁娶的簡辦標準被鄭重寫入村規民約,繁文縟節悄然退場。更明亮的燈火,是那些可親可學的身邊榜樣:中央文明辦表彰的“中國好人”陳代春,以無私助人詮釋大愛;獲評“湖南好人”的張建力,用孝老愛親書寫平凡至善。全區4名“中國好人”、28名“湖南好人”如群星閃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的獎牌懸掛門楣,無聲訴說著德治潤物的持久力量。
當絲弦聲再次奏響,這移風易俗“三部曲”的和聲已深深嵌入武陵的鄉土肌理。文化如風拂過心田,制度如根深植厚土,榜樣之光點亮心燈——在傳統與現代的協奏中,武陵區正以移風易俗的動人樂章,譜寫著一曲清朗昂揚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