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肖志芳 通訊員 周志掌
2月21日,一紙來自教育部的批文,在中國中部省份湖南的版圖上,悄然刻下了一個新的名字——常德學院。這標志著走過23載春秋的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正式撤銷建制,完成了它作為獨立學院的歷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以其所在城市命名的常德學院——湖南省內首家由千億級地方國企全資舉辦的非營利性民辦本科高校。
一紙批文,一座城市的大學夢落地。然而,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更名,而是一場蓄勢已久的區域高等教育重構的開端,其雄心直指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市新名片、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芙蓉”優雅謝幕,“常德”昂然登場,一個以城市之名承載未來的時代,已然啟幕。
困局與突圍
獨立學院的時代轉身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的發展歷程,恰是中國眾多獨立學院跌宕命運的生動切片。
20世紀9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浪潮中,民辦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勃興。彼時,一些公立高校率先試水,引入社會資本合作辦學,催生出依附于“母體”的獨立二級學院。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印發《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正式為這種辦學模式冠名“獨立學院”。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這些獨立學院在快速擴大優質高教資源供給、緩解高校擴招壓力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作為一種兼具補充性、試驗性和雙重性的特殊存在,獨立學院在“左右逢源”中,其結構性困境亦如影隨形。獨立學院集納了公辦的品牌光環與民辦的機制靈活性,憑借政策傾斜,規避了一般民辦高校的創業風險與成長艱辛,卻也對高等教育體系多元化公平競爭造成了一定影響。更為深層的是,獨立學院難以擺脫公辦“母體”管理體制,對市場與社會變化的適應性先天不足;在師資和管理上深度依賴“母體”,導致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專業學科設置多是對“母體”的簡單復制,缺乏特色。
時代的洪流奔涌不息。針對這一困局,國家啟動“轉”“并”“撤”的戰略調整。2008年,首批4所獨立學院轉設為普通民辦高校,揭開了我國獨立學院轉設進程的序幕。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全國332所獨立學院,已有168所完成轉設。常德學院就是其中之一。
為順應大勢,常德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城投集團”)——這家總資產超千億元的地方國資巨擘挺身而出,成為常德學院的舉辦者。國企資本的強勢注入,為這艘亟待遠航的教育之舟注入了破浪前行的澎湃動力,更從根源上錨定了其服務地方經濟騰飛的深層基因。
與此同時,坐擁湘西北中心之位的常德市,正經歷著產業升級的陣痛。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轟鳴作響,生物醫藥產業蓄勢待發,但本土應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如同卡在齒輪間的沙礫,制約著引擎的運行。常德市委市政府將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轉設列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工程,計劃斥34.9億元,在丹溪路以東的常德大學城板塊擘畫新校區藍圖?!胺债a業升級、服務地方發展”的辦學使命被前所未有地清晰標注——這不是口號,而是一座城市面向未來發展的剛性需求與戰略支點。
煥新與布局
公益基因、“母體”賦能與產教共舞
常德學院的誕生,打破了傳統民辦高校的路徑依賴。其舉辦者市城投集團擲地有聲地承諾“零收益辦學”:學費低于湖南省民辦本科平均水平20%,辦學結余悉數反哺教學;市政府配套1.3億元人才引進基金,構筑起堅固的財務安全堤壩。國企辦學的“公益底色”,成為這所新學校最鮮明的身份標識。
轉設,絕非另起爐灶的割裂。常德學院深植于“母體”湖南文理學院的沃土之中,汲取著成長的養分:專業賡續,專業優勢與“母體”學?!巴赐|”;師資共建,“母體”學校委派120名骨干教師肩挑核心課程重任;資源共享,學校師生可共享“母體”學校29個重點實驗室與68門精品課程的豐厚資源?!澳阁w”的基因被精準注入新生的肌體,成為其快速穩健成長的基石。
空間,是夢想的容器。常德學院占地面積由496畝擴展到1795畝。一期720畝土地上,30萬平方米現代建筑拔地而起,5G網絡無縫覆蓋;智慧教室、尖端專業實驗室、綜合性體藝場館,無不彰顯對標現代應用型高校的硬核標準。二期規劃將可容納2萬名學子,一個巨型人才搖籃初具雛形。
變革,更在于內核的重塑。常德學院毅然打破原有教學體系的藩籬,以產業需求為號角,設立了8個二級學院:瞄準常德支柱產業的智能制造學院、藥學院、信息學院……同時,敏銳回應民生所需,新增建筑學、學前教育等6個專業。一個“突出應用、產教融合”的學科生態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緊密咬合地方產業鏈條。
就業閉環是這場變革的終極承諾。常德學院已與中聯重科、三金制藥等150余家行業翹楚深度綁定,共建實習基地,目標直指讓學生“入學即看見職場,畢業即無縫銜接”——打造從課堂到車間的“人才直通車”。
機遇與挑戰
新名號下的光榮荊棘路
“常德學院”的金字招牌已經高懸,但重塑社會認知的征途才剛剛啟程。2025年,常德學院將首次以全新身份面向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開啟它的“人生首秀”。這既是機遇,也是考驗。創辦一所省市共管本科院校,對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服務常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今年的全市教育大會上,常德市委書記羅毅君強調,要堅持服務大局,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吸引大學生來常留常創新創業,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創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教育之為支撐高質量發展。
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振宇在主持召開的常德學院調研座談會上也指出,要緊扣教育本質要求,緊貼常德發展需求,尤其是產業發展需求,在學科設置建設、產學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大膽探索實踐、積極創新作為,堅定走好內涵式特色化發展之路,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未來的常德學院,其角色遠不只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城市的心臟起搏器,它將深度融入常德的發展脈搏。大學與城市,在此刻被前所未有地緊密焊接,同頻共振。
從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的“依附式獨立”,到常德學院的“自主式自立”,這場華麗的煥羽新生,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深化分類改革、優化布局的鮮活縮影。當國企公益資本遇見城市發展雄心,當“母體”基因注入地方產業血脈,常德學院不再只是一所高校,而是常德遞給未來的一張“金色名片”。
沅澧交匯,新舟已發。這里,終將上演一所大學與一座城的共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