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經市外事辦、市教育局考察研究決定,常德“撿回珍珠計劃”公益助學項目由常德市第二中學承擔,全市僅此一家。自此,這所百年名校先后為500余名學子筑起成長的港灣。
為了讓每顆“珍珠”綻放獨特華彩,常德市二中構建起立體化培育體系:骨干教師團隊以專業深耕托舉夢想,思維拓展訓練激活創新潛能,生本課堂重塑學習生態……這些創新實踐如同匠人打磨珍珠般細致入微,讓每名學子綻放獨特光芒,助力他們叩開理想學府大門,將人生夢想照進現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從青蓮樓走出的“珍珠生”們,已在各自的行業、專業領域綻放異彩。本專欄通過這些“珍珠生”的講述,帶您走近這些成長故事,觸摸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六年滋養,構筑我人生最堅實底色
——常德市二中2018屆“珍珠生”羅阿瀅
人物檔案:羅阿瀅,常德市第二中學2018屆畢業生,現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經濟學博士。
作為2018屆的珍珠生,我的人生軌跡恰如珍珠形成的隱喻——在市二中的蚌殼中歷經六年滋養,方能在光陰里沉淀出些許微光?;赝谑卸卸冗^的六年時光,母校的諄諄教誨、老師們的悉心陪伴與鼓勵,構筑了我人生最堅實的底色,給予我一路前行的勇氣。
初中時的情景尤為清晰——一次考試后,當我為不理想的成績而沮喪時,我的初中班主任陳海飛老師堅定地對我說:“下一次考試,你一定能成為第一!”這句充滿力量的鼓勵,至今縈繞耳邊。最終,我實現了目標,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老師話語的力量與溫度。
升入高中后,我愈加感受到教育的獨特之處——每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各有特色,但他們又總是團結一致、目標統一,那便是全力幫助每個學生更好地成長。數學老師王勝風趣幽默,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攻克難題;語文老師宋麗蓉深入淺出,將復雜的文學作品講得栩栩如生;英語老師滕雯則堅持計時訓練,教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尤為感動的是高中班主任袁成明老師,在我高考壓力最大的時候,送給我一本書《哈佛凌晨四點半》。這份特殊的禮物,給了我莫大的激勵,也教會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勇敢追夢。正是在這樣一群認真負責、默默奉獻的老師們的陪伴下,我們逐漸培養起自信與自律,學會坦然面對成長中的每一次挑戰。
市二中的教育,從來不止于知識與考試,更注重的是塑造我們的心靈與品格。學校的校訓“為時養器”,深深鐫刻在我心中。在這樣的價值引領下,我懂得如何自我成長,也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有擔當、有抱負的年輕人。
如今,離開市二中已然數年,但回憶起母校時光,我依舊心懷感激與眷戀。那些在晨讀聲中蘇醒的青春,那些被晚自習燈光拉長的身影,早已成為生命年輪里最鮮亮的刻度。感謝市二中,給予我難以磨滅的成長養分;感謝每一位用心澆灌我們的老師,你們的每一句話,每一次鼓勵,都將伴隨我不斷前行。
常德日報記者 楊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