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實習記者 肖人華 文/圖
原以為是條普通的街頭小巷,當真正走近她時卻發現故事滿滿。
在武陵區府坪街道光明巷社區,有條長不足百米、寬2米有余的小巷——魯家巷。世居在此的老人隨著時代變遷已鮮見其蹤,小巷故事也如時間長河里的砂礫,只能揀拾一二。
6月30日,記者遇到77歲的江菊英,她身軀消瘦卻精神矍鑠,向記者娓娓道來印象中依舊清晰的魯家巷……
魯家巷名字因何而起?與一歷史人物有關:魯肅。相傳他的后人曾居住在這條巷子,故稱魯家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魯肅作為三國時期東吳重臣,以有勇有謀著稱。公元215年,魯肅駐兵益陽(今益陽市),2年后病逝,他的兒子魯淑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夏口督。魯淑病逝后,其子魯睦承襲爵位并統領兵馬。幾代人官職、任地的變遷,也讓魯肅后人住在常德魯家巷成為可能。
魯肅后人與常德有關或許只是民間相傳,但革命先驅宋教仁在此留下革命足跡是確有其事。1901年,宋教仁從桃源縣來到常德參加府試,他下榻的旅店春發客棧,就在魯家巷東側。
“聽老人說,1943年常德會戰后,常德城已是滿目瘡痍,魯家巷也未能幸免。除了兩棟老舊的窨子屋外,巷里大多數是二層板壁房。小巷市井蕭條,住戶不過百人。”江菊英回憶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家巷方才獲得新的生機,成立了魯家巷居委會。”
“丁玲小時候就住在魯家巷的邊上。”社區黨總支書記易輝談起歷史頗為自豪:“魯家巷內原來有家很有名氣的聶餃餌店,后來不知何故從巷內搬到附近丁玲小時候居住的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家巷內的東側新增了豬鬃廠、臨澧縣轉運站、單車板車修理鋪、自來水供水站等。而原春發客棧窨子屋后來改為了城西派出所、城西街道辦事處。
指著巷子一處,江菊英再次介紹道,到了20世紀70年代,窨子屋被拆除,建起了華南光學儀器廠轉運站,后來又改為部隊宿舍區。魯家巷的西側也搬進了許多居民,還成立了居民小組。到了1960年,這里成為永勝人民公社幼兒園,常德市五中的教師也住進了魯家巷,三運公司、機械廠也落戶在這里,魯家巷從此熱鬧起來。
改革開放后,魯家巷開始出現個體經營戶,但商業形式以小生意居多。魯家巷里的第一個生意人是來自鼎城區灌溪鎮的一位名叫“楊老三”的農民,他在1990年租了一間門面做起了布匹生意。楊老三的生意落戶魯家巷后沒料到出奇地好,沅陵、來鳳等許多外地客商來此進貨。他又帶動同村許多老鄉做起了布匹生意,有二十幾個門面。漸漸地,巷內布店、面館、茶館、藥店、辣椒鋪、裁縫鋪等臨街而立,可謂一鋪難求。“所有店鋪除了楊姓的布匹生意,當數‘聶麻子面館’人氣最甚。”行走巷中,江菊英的眼神似乎又回到那熱浪翻滾的錫鍋中。
一條小巷變成了一條商業街。
“招商引資”成功后,鼎城區在沅水大橋橋頭一處開辟場地讓其經營。隨著經營形勢日趨向好,很多農民也在橋頭扎堆做起了生意,逐漸形成后來的橋南布匹市場。
“如果當時巷內的布匹店鋪沒有移走,很可能就沒有后來的橋南大市場了吧。”江菊英笑言道。
魯家巷的商業,就此沒落。
現在的魯家巷經過改造,一邊是社區辦公樓和幼兒園,另一邊是圍墻和三二店鋪。以前一度紅火的餐館也在2018年被現在的夏姓商人接手,改行做起了超市。
一種形式的消散是為了催生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魯家巷所在的光明巷社區在歷任“小巷總理”的帶領下,成為武陵區社區工作的一面旗幟,“民主法制示范社區”等殊榮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