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伍銀 陳子堯 馮順前 文/圖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傳統農業村如何實現華麗轉身?6月17日,記者走進新晉“全國文明村鎮”——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探尋其蝶變背后的“文明密碼”。
夏日的港中坪村,萬畝稻田綠浪翻涌,白墻黛瓦的農舍掩映于綠樹間,房前屋后清爽利落。幸福屋場內草木繁盛,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和港中稻鄉記憶館的建成開放,不僅增添了文化印記,更成為村民日常流連、游客慕名而至的“精神地標”。
“唰——唰——”清晨,竹掃帚劃過地面的聲音打破了寧靜。村民代躍進專注地清掃著門前院落。“現在搞衛生,大家都很自覺。”他停下動作,擦擦汗,語氣樸實而自豪,“村里每月上門檢查房前屋后衛生,年底還有大評比。清晨掃一回,晚飯后再收拾一回,家家戶戶都成習慣了。”這份自覺,源于村里創新的“屋場會+積分制”雙輪驅動機制。村中大小事務,村民們在屋場“敞開說、商量辦”。2024年26場屋場會,推動制定了涵蓋環境整治、文明鄉風等7大領域的32條務實村規民約,培育新風尚與塑造好環境同步發力,讓村莊“顏值”“氣質”雙提升。
夕陽下,嶄新的瀝青主干道泛著暖光,村民代冬元與鄰居們正悠閑散步。“以前可沒這條件。”她指著路面感慨:“現在路寬了,燈亮了,晚上出來走走,心里都敞亮。”港中坪村的變化清晰可見:新修的1.07公里產業路延伸向田野,200盞新路燈點亮歸途,新建的污水凈化池保障潔凈,基礎設施的完善顯著提升了生活品質,新增的休閑小廣場則為“家門口”增添了“文化味”。
蝶變的深層動力,蘊藏于村“兩委”和黨員的率先垂范。他們利用“屋場會”這一接地氣的平臺,將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送到村民身邊。“支部領航+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模式結出碩果,農文旅融合項目——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與稻鄉記憶館迅速走紅。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舉辦的“Country Walk·港中村游記”主題活動,吸引了超過4萬人次的游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人氣和收入,既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也讓外來游客感受到了濃厚的鄉土氣息。
從環境整治的自覺行動,到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再到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機,港中坪村以“屋場會”聚民心、用“積分制”促善治,在支部領航、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生動實踐中,讓文明鄉風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圖景,也為鄉村振興寫下了一個鮮活的基層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