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德桂
辦證、檢測、現場評審……沒有哪一項不收錢的,吃了、喝了,還索要紅包……這事發生在江蘇省興化市。群眾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了此事。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組明察暗訪后坐實了這一問題:興化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部分工作人員在辦理培訓證明、出具檢測證書、開展現場評審等環節,向當地20多家企業“吃拿卡要”。從督查情況看,興化市有關單位工作人員向市場主體“吃拿卡要”現象較為普遍,企業敢怒不敢言。(據新華社8月28日相關報道)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部法規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已兩年有余,為何還出現這等與優化營商環境格格不入的齷齪事,問題的關鍵在于有的地方對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夠到位,停留在“只打雷、不下雨”的階段。
殊不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就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是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什么是營商環境?“條例”已經給出了答案,就是指“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如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給出了宏觀層面的做法,那就是“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發展動力”。
然而,有的地方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還缺少微觀層面、可操作、具體的鐵腕舉措。籬笆扎得不緊,給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有了空子可鉆。
同樣是涉企檢查,常德市武陵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做法卻讓人感到很新鮮,得到企業的點贊。該局工作人員要到常德孤峰飲業有限公司詢問調查水質抽檢相關情況。工作人員在該公司門口掃“湖南營商碼”后才進入企業,其執法檢查情況有據可查。這是常德在全省率先啟動的“湖南營商碼”試點工作的一個場景,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創新性舉措,讓營商環境的籬笆扎得更緊了,讓涉企執法檢查一碼留痕,涉企訴求掃碼便知,同時,也增加了企業投訴渠道。(見《常德日報》9月1日頭版相關報道)
假如興化市推行了“營商碼”,說不定可以起到震懾作用,不會出現那種“吃拿卡要”現象,至少可以有一個便捷的投訴渠道,不至于把問題弄到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上反映。
優化營商環境,是常德市委市政府的“生命線工程”,打造“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還有路要走。在優化營商環境中,要把興化市的相關問題作為警鐘長鳴,要以“湖南營商碼”試點為契機,真正解決部門涉企執法檢查隨意性較大和市場主體反映問題途徑較少這兩大難題,讓市場主體實實在在感到安心、放心。
尤其需注意的是,千萬不可走形式,而要充分發揮“湖南營商碼”的應有作用。“湖南營商碼”最大的功能就是“留痕”。“留痕”的目的就是便于甄別:這個“痕”該不該“留”,“留”得正不正。對于不當、不正“留痕”,我們要把常德市紀委有關嚴明作風紀律,護航營商環境的“7條禁令、20個不準”搬出來動真格、鎮邪氣,讓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