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曾妮 通訊員 盧華 文/圖
7月1日上午,常德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座談會現場,當72歲的胡憲中佩戴上“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枚紀念章,是對我們這些老黨員的肯定,更是對千千萬萬堅守初心的共產黨員的褒獎。”胡憲中的聲音有些顫抖,卻字字鏗鏘。在隨后的采訪中,這位歷經半個世紀風雨的老黨員,向記者講述了他與常德這座城市共同成長的故事。
從青藏線到沅江堤:不變的為民初心
“1975年7月,我在海拔4700米的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宣誓入黨。”談及入黨經歷,胡憲中的眼神變得明亮起來,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當時的胡憲中是鐵道兵第十師的一名戰士,參與修建被稱為“天路”的青藏鐵路。他至今記得那時的施工場景: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戰士們手持鋼釬、鐵錘,一寸寸開鑿堅硬的永凍層。“沒有先進設備,全憑一雙手和鋼鐵意志。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為黨和人民修一條通往幸福的‘天路’。”當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火車在參與建設的鐵軌上呼嘯而過時,胡憲中心中滿是自豪:“十年青春,值了!”
1983年,胡憲中調到常德軍分區,在地方人武部工作了十幾年,他沒想到,從桃源縣到武陵區,等待他的是一場場與洪水的“拉鋸戰”。關于那段時間,他最深刻的記憶都與水有關。
“1996年那場大水啊,我和同事們堅守了30多個晝夜。”胡憲中回憶,當時他們像釘子一樣鉚在漢壽撇洪垸大堤上,迷彩服結出鹽霜,膠鞋里能倒出汗水。最危急時,他和戰友們手挽手跳進管涌處,用身體當沙袋,最終成功排除險情。
今年6月,沅江洪峰過境的消息傳來,退休在家的胡憲中坐不住了。他每天都要給老同事打電話詢問水情,手機里存滿了防汛指揮部的實時通報。當看到年輕黨員們運用智能監測系統、現代化手段密切監測水情、險情,老人既驚訝又欣慰。
“和我們當年比,現在真是鳥槍換炮嘍。”胡憲中笑著比畫,“以前要用人墻擋洪水,現在有智能預警系統;過去靠嗓子喊報警,現在微信群里消息秒達。”但當他得知黨員干部們日夜守在大堤上,90后的小伙子們爭先恐后扛起沙袋,眼眶又突然紅了:“工具先進了,可這股‘人在堤在’的勁還是當年的味道啊。”
從“墨水河”到“金腰帶”:城市建設的時代跨越
2000年7月,胡憲中的人生迎來又一次轉折——轉業到原常德市建委工作。“第一次看到穿紫河時,可真像一條‘墨水河’啊。”胡憲中回憶,當時河水烏黑發臭,污水肆意橫流,周邊居民夏天連窗戶都不敢開。
作為城市建設者,胡憲中和同事們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耐心地向居民解釋市委市政府穿紫河改造工程的重要性。“最難的是爭取居民理解。”他說,有時為了說服沿河居民配合改造地下管網,要上門十幾次。在改造過程中,常德市的建設者們面臨著技術難題、資金短缺等諸多挑戰,“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誓要讓穿紫河重煥生機。”說起那段日子,胡憲中語氣中依然充滿干勁。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穿紫河終于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的穿紫河,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成為了常德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胡憲中激動地說:“穿紫河的蝶變是城市建設者們多年努力的結果,也是常德人民共同守護綠色家園、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見證。”
談及常德城市的其他變遷,胡憲中如數家珍:“這5年,城市建設者們給城市做了個‘全身調理’——為329公里污水管網疏通‘血管’,12條黑臭水體重現清波。”他邊說邊點開手機相冊,一張張翻看穿紫河的今昔對比照。當看到照片里晨練市民的身影倒映在曾經浮滿垃圾的河面上時,老人突然坐直了身子:“知道嗎?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背后,還有看不見的‘智慧管家’。”
胡憲中介紹道,過去城市建設靠的是手繪圖紙,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如今數字建模技術讓城市規劃更加精準、科學;過去城市巡查全靠人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現在智能監測系統24小時實時監控,讓城市管理更加精細高效。“從傳統建設管理模式到現代化智慧住建,變化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建設者們‘為人民建好城市’的初心。”
從“長期抓”到“長期嚴”:老紀檢見證作風之變
2005年至2010年,胡憲中擔任常德市建設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見證了住建隊伍作風的轉變。“那時候雖說紀律、作風抓得緊,但是條條框框也多,老百姓辦事還是不夠方便。”胡憲中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就拿辦理房產過戶來說,群眾提交重復的材料,有時為了一個蓋章,就要等上幾天甚至幾周,企業辦許可也是如此。胡憲中認為,繁雜的審批流程讓創業者們望而卻步,嚴重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如今,住建系統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改革,老百姓只需在政務服務大廳的綜合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后續的審批流程便由各部門內部流轉,實現了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胡憲中欣慰地告訴記者,曾經讓群眾頭疼的房產過戶,現在平均只需要30分鐘就能辦理完成;園區企業16個涉住建部門審批項目全部實現“一日辦結”。
老百姓看得見的不只是辦事便利,更有干部作風的轉變。“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迎來送往沒有了,違規吃喝不見了,同志關系更清爽了,基層負擔更輕了。”多年的紀檢工作,讓老人見證了作風建設的點滴進步,黨風政風煥然一新。胡憲中輕輕摩挲著胸前的紀念章,眼角泛起欣慰的淚光。
從“監督崗”到“宣講臺”: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
退休后的胡憲中,依然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本色。他定期參加市住建局組織的老干部政情通報會,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言獻策;現身說法為住建系統青年干部講歷史、講黨課;帶頭參加退休黨支部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增強黨性修養;堅持讀書看報,熱心向身邊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也時刻關注著家鄉的每一點變化。
“如今的常德,高鐵飛馳,隧道貫通,老舊小區煥然一新,農村危房改造惠及近萬戶群眾。”胡憲中細數著常德的變化,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入黨50年來,胡憲中親眼看到常德以前破舊的小巷變成了平坦的街道,一片一片棚戶區變成了高樓大廈。也看著一批批年輕黨員從青澀面孔成長為頂梁柱。“現在的年輕人,生逢偉大的時代,肩負著光榮的使命,我希望年輕同志們能記住,他們每一份工作都連著百姓的日子,每一次努力都能讓這座城市更溫暖,遇到困難別怕,就像當年我們鑿通青藏鐵路、守住沅江大堤一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我們這些老同志可是時刻盼著咱們常德越來越好,盼著黨的事業能薪火相傳啊。”
胡憲中緩緩起身,紀念章在陽光下劃出一道金色的弧線。窗外,一列高鐵正疾馳而過,玻璃窗映出老人與飛馳的列車重疊的身影。“看,這就是接力棒。”他指著遠處建設中的高樓說,“記住啊,樹要長得高,根就得扎得深。共產黨的根,要永遠扎在老百姓的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