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兔年春節,歷經三年大疫的人們,釋放出超強的“扎堆”熱情,上演了無數人頭攢動的喜慶場面。湖南省文旅廳發布的數據傳遞出全省旅游強勢回暖的訊息:1月21日至27日,我省共接待游客1567.58萬人次,同口徑比2022年春節假期增長71.33%,高于全國增幅48.2個百分點。全省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9.88億元,同口徑比2022年春節增長66.45%,增幅高于全國36.4個百分點。常德也不例外,商場、超市、餐飲店、影院等生意紅火,成績亮眼。公眾的消費熱情不僅讓商家看到了希望,也凸顯出了經濟快速向好發展的大勢。
過去的三年,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格柵”,不僅大家的行為受到了制約,而且每個人自主抉擇的程度也大打折扣。這種非正常的際遇在破壞常規秩序的同時,也使人們為回歸正軌而超常蓄能。所謂“報復性”消費的說辭,不過是大家對根深蒂固的“內心秩序”的重拾。這種認識和感受生活的“內心秩序”,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為文化所賦予。疫情管控全面放開之后,緊跟而來的恰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風俗、習慣、價值觀的春節。節日里,人們看似異常“火爆”的行為,既是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的生物本能的反應,也是共有思維模式的呈現。可見,只要有人,就有活力,就有希望。何況我們的人口基數如此龐大,凡是與真實的生命體驗能夠打通的生意,都有可能贏得熱捧。兌現“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奇跡,絕非癡人說夢。
從諸多最新出版的專著和一批專業人士聲名大噪的年度演講中可以看到,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聲音占據主流。多數人預判今年整個中國經濟有望比肩甚至超過2019年的“小陽春”,經濟大環境極大可能是2018年以來較好的一年。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局面里,中國可憑特有的完整產業鏈、超強制造力、龐大的消費市場等優勢不斷發力;二是全球持續的高通脹導致頭號西方國家經濟下滑,勢必影響我國的凈出口,拉動國內需求必成重頭戲;三是全球經濟進入博弈大于合作的新時期,“雙循環”中的“內循環”便成了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定盤星”。
“春江水暖鴨先知”。有心人已經察覺到一些地方房地產正在重新回到經濟支柱的地位,輿論對于教培行業的評價也在轉向正面,越來越多的省委書記正利用各種場合大力強調民營企業的作用……顯然,面對新的形勢,多地激活經濟的舉措已經出臺并快速落地。眼下,加快經濟發展的政策是否轉向,已經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題,而是限時作答的填空題。可謂火燒眉毛,刻不容緩。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八屆五中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發出了“全力辦好發展經濟這個最大實事,推動經濟加快恢復、整體好轉”的號召,制定了突出工業導向、堅持創新引領、推動城鄉統籌、增進群眾福祉的行動指南,并且結合實際明確了具體任務。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市委審時度勢的緊迫性和建設現代化新常德的主動性。全市上下如何深刻領會市委的要求,積極變通,找準大趨勢中的“小趨勢”,從中贏得常德長足發展的專屬賽道,實乃當務之急,不容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