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王蛟 文/圖
7月初的一天上午,陽光火熱地照耀著大地。
漢壽縣百祿橋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朱柯冒著酷暑準備前往陳正蘭家走訪,當他走到孔家湖村的道路上時,遠遠地看到一位老人提著袋子,正在收拾著道路兩旁的垃圾。
“陳伯,你又在忙啊!”朱柯熱情地打著招呼。
“是的呢,天氣熱得很,在家也閑不住,剛剛出來轉轉,看到有垃圾就隨便撿一撿!”陳正蘭回應道,“感謝你給我申請的公益性崗位,沒事的時候我就到處走走看看,哪里有垃圾就及時處理一下,還能鍛煉身體呢!”陳正蘭高興地介紹著自己的新工作。
69歲的陳正蘭是百祿橋鎮孔家湖村煙包山組村民,早年喪偶、三個女兒都已外嫁,一直獨居在家里,偶爾打些零工,但因勞動能力有限,務工收入不高。
2022年,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朱柯主動認領,和陳正蘭結對幫扶。當年3月,了解到縣里正在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后,朱柯積極向村里推薦陳正蘭參與秸稈禁燒公益巡查。
鎮村兩級通過申報、評議、公示等一系列嚴格程序審批后上報縣鄉村振興局。從2022年4月開始,孔家湖村的各個角落都經常看到了陳正蘭積極宣傳巡查的身影,孔家湖村5月還獲得了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十佳村”的稱號。“村里越來越好,村里的每個人才會更好。”陳正蘭說,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也不能為村里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作為孔家湖村的一分子,希望自己的村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也愿意發揮自己的余熱。
今年,陳正蘭得知政府大力支持農戶特別是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他也想試一試。雖然陳正蘭房前屋后沒有可以種植枳殼、柑橘的土地,但可以在房屋邊上養一些雞鴨。于是,陳正蘭找到村里的專干強烈表達了的想法。村里經過研究決定支持陳正蘭發展庭院經濟,準備提供雞苗和修建雞舍。朱柯得知消息,立即表態個人出資500元支持。這下陳正蘭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立即開始“規劃”自己的雞舍布置的區域,又是去鄰居家“考察”雞舍使用情況,又是市場“調研”雞崽的品種,為發展庭院經濟做好充足的準備。他說:“我知道在家里養點雞掙不了多少錢,但至少可以給我的女兒、外孫送幾只正宗的土雞。”
目前,陳正蘭家的雞舍已經初具“規模”。“這才多久啊,您就快變成養殖大戶啦!”看著雞舍里跑來跑去的雞仔,朱柯十分欣慰,也更加堅定了支持陳正蘭發展養殖業的信心。
“感謝政府、感謝小朱對我的關心!”這是陳正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女兒們常年不在身邊,陳正蘭儼然把朱柯當成了半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