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牛郎織女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伴隨歲月的流淌,華夏子孫借助七夕這一“主干”,開枝散葉,催生出了豐富、深厚的寓意。
漢墓出土的“長毋相忘銀帶鉤”, 以及宋代詞人秦觀寫下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名句,讓我們見證了古人的情話有多動人;明清兩代的七夕節盛行由穿針乞巧演變而來的投針驗巧活動,讓我們明白了清宮標配的瓷器中何以必備“鵲橋仙渡”。明清時期,還流行婦女們相邀一起“拜銀河”,在倡導女性足不出戶的年代,這項活動的價值或許更多體現在借乞巧之名行聚會之實。斗轉星移,風俗被世代承襲,從未中斷。
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工業革命之后,西風東漸,男女分工不同往昔,女性社會地位日升,男耕女織的固有場景漸成非主流。脫離了廣泛現實指導意義的乞巧活動,從七夕節俗中悄然退出。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禮俗背后的精神成分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中國情人節”的色彩日增月益,成了當今挖掘“有形文化”深藏之“心意現象”的一大熱門。
古老的節年輕地過,是今年七夕的鮮明特色。《人民日報》特制了“七夕套餐”,包括用AI把歌詞做成了愛的海報,瞬間火出了圈;還制作了“送你一組七夕浪漫詩意簽”,引起了轉發潮,其中“三餐有人作伴”“四季共識冷暖”的句子,營造出了濃濃的家庭氛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如七而遇 漫歌今夕——2023七夕特別節目》,向全球傳播七夕佳節蘊藏的美好意義。上海警方別有情趣,蹭了一把電影《孤注一擲》的熱度,推出了七夕古裝反詐大片……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情感表達在節目中完美融合,令網友紛紛感嘆人生總有不期而至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線上斗創意,線下拼體驗,情緒價值和商業價值交相輝映,是彰顯互聯網時代活力的重頭戲。今天,借傳統文化數千年深入人心的影響力,承載起今人的愛恨情仇,或許是我們得償所愿的捷徑。正在實現票房逆襲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為了拍一部給現代人觀看的英雄史詩,主創人員改編的不單是神話中主角們的人設,而是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流傳已久的敘事邏輯,其價值取向更符合當下的主流思潮。影片上映后,即便市場回報有所延遲,終究還是應驗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鐵律。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同文同種總是更容易引發共鳴。有時候,觸發情感動員的機關,甚至開啟得有些猝不及防。比如今夏熱映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當看到李白在長江的激流之上吟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時候,無數觀眾雙淚長流。其實,《長安三萬里》只是“追光動畫”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此前出品的“新傳說”系列之《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話”系列的《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已經與觀眾見面。
戲劇家賴聲川說創意模式就是連結與轉化的模式。“追光動畫”的三大系列和《封神》三部曲的鴻篇巨制,以及慧心巧思的《中國奇譚》等佳作,無一不是取材于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元素。這些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連結”到了今人依舊看重的人倫義理等最基本的因素,而越是基本的因素,力量就越強大、越持久。這種力量堪稱神圣,最終體現為凝聚人心不可或缺的集體敘事和公共價值。
今年充滿創意的七夕節,營造出了格外浪漫的氛圍。顯然,如《長安三萬里》《封神》等作品一樣,是被大家認同且買賬的。愿我們在傳統佳節的歡聚里相親相愛,愿我們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相知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