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賀夢瑤 鄧超 文/圖
12月22日,冬至。
當日上午,津市市藥山鎮白云山村11組,監測戶楊松林坐在自己的魚塘邊,看著波光粼粼的水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收成應該不錯,快過年了,馬上就可以出售了。等賣了錢,我就想買兩瓶好酒,好好犒勞一下自己!”楊松林滿面春風地說。
時間回到2020年,楊松林因安全住房問題納入監測。“那時候整天游手好閑,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楊松林頗為懊惱地訴說著以前的往事。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楊松林的生活問題成了結對幫扶責任人與村兩委干部心中的難題。
“扶貧先扶智!”村黨支書記雷秋霞擲地有聲地說。
“老楊,你年紀還不大,你要樹立勇氣,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雷秋霞多次上門,語重心長地對楊松林說。
“感謝你們對我的不離不棄,我一定要振作起來!”楊松林感動地說,慢慢地,楊松林整個人的精氣神都變了樣,開始嘗試力所能及的小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雷秋霞想到村里還有幾口閑置的池塘。“老楊,現在養殖生態魚的市場還可以,你要不要試試?”雷秋霞主動上門找到了楊松林,提出了幫助他養殖生態魚的想法。
“養魚前期投入小,技術也可以邊養邊學,技術成熟后再慢慢擴大養殖規模。在越來越注重綠色健康飲食的今天,一定大有可為!”雷秋霞不斷激勵楊松林。
經過一番思考,楊松林也覺得養魚確實是個不錯的出路。說干就干,楊松林在雷秋霞的幫助下,前往安鄉縣向一些養魚大戶學習了2個月的養殖經驗。
學成歸來后,村兩委和結對幫扶責任人又一起為楊松林購買了400尾魚苗,并為他在魚池周圍搭起了簡易生活棚。一切準備就緒,楊松林正式開始了養魚生涯。
為了展現特色,楊松林堅持采用生態養殖方式,在池塘附近種植了大片魚草,既方便魚料的供給,又節約了養殖成本。
同時,楊松林又利用自家農田栽種了5畝玉米,“使用水草散養+玉米喂養的方法,這便是我最大的特色!”楊松林呵呵一笑。
在養魚的過程中,楊松林不斷總結養殖經驗,他發現疾病是養殖業發展的最大敵人,于是他開始對魚塘定期消毒,設立簡易消毒池等設施,為魚群的健康生長提供了良好保證,同時進行科學管理,排布喂養時間表。
為了更好地發展事業,楊松林又積極參加了漁業養殖網絡培訓班并向鎮級產業指導員虛心請教,在專家的指導下,楊松林的養魚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
當年春節前夕,當第一茬魚起網的時候,楊松林看到漁網中又肥又大、歡蹦亂跳的魚獲,笑得合不攏嘴。
“當年總產量就達到了2000斤,因為純野生,味道鮮美,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最終獲利2萬元!”楊松林說,自己不僅品嘗到了勞動致富的快樂,更是對漁業養殖有了更大的期待。
2023年,楊松林繼續擴大了養殖規模,在村上又流轉了二口堰塘用于養殖,同時擴大了養殖品種。為了帶動其他群眾一起增收,楊松林又主動邀請村里其它兩戶脫貧戶參與養殖。
現在楊松林最愜意的時光就是在夕陽西下時,自己劃著小船慢悠悠地蕩漾在堰塘水面,看水波粼粼,看魚兒跳躍,這時,他的心里就無比陶醉和甜蜜。
如今的楊松林早已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富裕的夢想,他總是謙虛地說:“國家政策好,自己加油干,一定能致富!喝水不忘挖井人,黨的恩情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