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向晉醇 王敏 通訊員 齊正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做優做實志愿服務,是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堅守的初心和使命。近一年來,該部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需求為導向、以助力基層治理為著力點,重點打造“五彩社工·善德紅”志愿服務品牌,穩步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向上發展。
制度筑基 讓志愿服務有章可循
在沅澧大地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一抹抹“志愿紅”。在路口,他們舉著小紅旗,勸導不文明行為,配合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在社區,他們挨家挨戶宣講政策、打掃公共衛生;在景區,他們熱情為外來游客指引方向、解決急難;在農村,他們扶弱濟困、關愛留守兒童、慰問孤寡老人……廣大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志愿服務精神,勾勒出常德志愿服務遍地生花的生動圖景。
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后,省委、市委高度重視,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并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推進志愿服務體系建設。
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聞令而動,對標志愿服務“六大體系”建設要求,制定出臺《常德市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分工細則》,細分42家單位任務清單,并推動常德市志愿服務組織聯合會換屆選舉,全面調整組織章程、管理層架構,著力構建“聯席會議統籌、部門聯動落實”的工作格局。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同樣關鍵,為不斷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積極開展培訓活動,發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倡議書》,推動志愿服務向“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時時可為”邁進。目前,全市已培育專業志愿服務組織150個、志愿服務隊伍5588支,登記在冊的志愿者達75萬人。
凝聚力量 繪就民生溫暖底色
在大型活動中,志愿者就是一道風景線。2024年柳葉湖沙灘音樂節與常德柳葉湖馬拉松賽事舉辦期間,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累計組織培訓2220名志愿者,指導他們做好秩序維護、應急保障、路線引導、物資分發等服務工作。
馬拉松賽事志愿者小李回憶:“我們提前一周接受崗前培訓,進行了醫療急救、應急處理等實地模擬演練。”專業細致的服務贏得參賽選手稱贊:“常德志愿者,暖心又靠譜!”
志愿服務組織是傳遞社會關愛、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載體,是形成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社會風尚的重要力量。從熱鬧景區到偏遠山村,從街頭巷尾到搶險一線,常德志愿者活躍在基層,服務于各個領域。
在石門縣山區,國網湖南電力東方紅(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踏遍群山溝壑。他們翻山越嶺架起電桿,為山區百姓捎帶生活用品超26萬公斤、代銷農產品近15萬公斤,每年慰問老人,資助困難學子。
危急時刻,志愿力量更顯擔當。常德市紅十字救援隊參與水域救援70多起,在河南鄭州特大暴雨救災中搜救群眾432人。
殘疾人志愿者周瑛帶領團隊為漢壽縣500多戶殘疾人家庭提供技能培訓,幫助數十名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自己淋過雨,就想為別人撐傘。”周瑛樸素的話語道出志愿者的初心。
“中醫診療+健康科普+醫藥下鄉”“愛心助學”“老兵關懷”“致敬烈士父母”等公益項目在基層落地。助農直播間開在田間地頭,新興領域志愿者為家鄉農產品代言,幫老鄉帶貨,讓“常德味道”走向全國。
創新治理 “志愿紅”激活基層“微細胞”
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的劉超,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后,他穿上紅馬甲,義務為村民修理電器。“從被幫扶到幫別人,我找到了人生價值。”劉超的轉變,是常德市“社工+志愿服務”創新實踐的生動注腳。
以志愿服務提升基層服務能力,這樣的創新實踐在常德并非孤例。安鄉縣大鯨港鎮同慶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在黨總支組織下,組建多元治理協會,圍繞鄉風文明、人居環境、鄰里糾紛、公益活動、產業發展等方面扎實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武陵區府坪街道組建平安志愿服務隊,每年調解矛盾糾紛近百起,孵化“護蕾宣講團”特色普法隊伍,激發基層自治活力。
柳葉湖旅游度假區七里橋街道七里橋社區打造“騎手友好社區”,開展“關愛騎手”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為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提供休息、飲水、充電等便利,把溫暖和關懷送到新就業群體心坎上。
志愿始于心,服務踐于行。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將緊抓“3·5”學雷鋒紀念日、“12·5”國際志愿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在全社會廣泛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培育志愿服務文化,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志愿服務事業,讓常德“五彩社工·善德紅”志愿服務品牌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常德實踐注入強大正能量。
(圖片均來自于常德日報媒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