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新年伊始,常德日報社啟動“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與此同時,全國各媒體記者也在凜冬之際如火如荼地走基層。2011年1月,中宣部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開展全國性基層采訪活動,迅速遍及全國,成為各級媒體年終歲初的“重頭戲”。
走基層,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需要。我國14億人口大部分在基層,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激動于這個時代的宏大敘事,更要關注宏大敘事背景下的人間煙火,而記述屬于每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就要走進基層,發現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嶄新故事,感受真實的、鮮活的、充滿泥土味的百姓生活。走基層,是媒體凝聚受眾的需要。實踐證明,能打動受眾的,往往都是時代巨浪背后的民間聲音、百姓話題,群眾變化著的生產生活需求,工作中的收獲與失敗,日常中的喜悅與煩惱,這些充滿溫度和熱氣的新聞,是受眾高度關注和喜愛的產品。
走基層,首先要走下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走下去就是走到工廠車間去,走到田間地頭去,走到街頭巷尾去,走到群眾中間去,了解國家基層真實狀況,體驗鄉土中國真實況味。走基層,還要走進去,要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普通群眾,用心去感受基層的脈動、群眾的冷暖,讓普通百姓、一線員工成為新聞主角,讓他們的形象和聲音成為新聞中最生動的表達。
走基層的成果,是一批批冒著熱氣和地氣的新聞作品,一篇篇來自生活最前沿的鮮活特寫,一幅幅反映時代風貌的社會圖景。《回家的路》和《“變”的多重奏》兩篇通訊中,越來越通暢的回家路,越來越寬闊的創業路,展示出時代變化對每個人的正面影響,普通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在社會高速發展進程中開創了自己的事業。《百歲覃福姐的悠閑生活》《朝向往的生活前行》捕捉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一個個平常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讓受眾通過文字和圖片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欣喜與幸福。策劃《每天20000步,他們在忙些什么》和《致敬每一顆“螺絲釘”》,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基層工作人員為“跟班”對象,再現他們的工作場景,既展現出了工作本身的繁瑣,又表現出了他們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走基層還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方式。走到群眾中間,可以感知社會各階層的心理變化,感知各項國家政策的落地情況,感知普通群眾對基層干部的魚水深情或者更高期許。這些來自基層的最真實的想法,反過來又可以成為各級政府調整或制定政策的參考,有助于上層政策與基層現狀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有利于實現社會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