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評論員 胡德桂
鄉村振興,村里不能光靠等,自己也要腳踏實地干起來。自己干起來了的村,在鄉村振興中絕對不會落伍,往往走在前頭。鼎城區謝家鋪鎮施家陂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該村已成為“全省集體經濟發展強村”“省級美麗鄉村”。原來,該村千方百計引進企業,村里“長出”了23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村里有了企業,村民可在家門口就業,農戶、村集體都可以入股企業。于是,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了。如今,發展企業成為該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頭戲。(常德日報 3月28日報道)
也許,施家陂村發展企業的做法不可復制,但該村“干”的精神與勁頭是完全可以復制的。干勁十足源自施家陂村強烈的振興欲望,那就是不滿足于擺脫貧困,不滿足于當下的小康生活。復制施家陂村“干”的精神,首先要復制他們那種要振興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動力之源,可以達到“不待揚鞭自奮蹄”的效果。如果連這種欲望都沒有,叫村里哪來的動力?村“兩委”,一個作為黨的基層組織,一個作為村民自治組織,在鄉村振興推進中,千萬不能光靠等,還等什么呢?難道要等別人振興了再來拉你一把?殊不知,在等待觀望之中,“輕舟已過萬重山”,注定會被發展的潮流甩在身后。所以,那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漢思想要堅決摒棄。當然,干起來,也不是蠻干,而是因地制宜地干。只要干了,變化是遲早的事,是大小的事。條條道路通羅馬,干的方法雖有多種,但總的路徑是瞄準產業。
也許一提產業,人們心里頭就犯嘀咕: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都不容易,農村農民能發展得了產業嗎?其實,農村是個大工廠,田地是個大車間,人們吃的、喝的、穿的等,哪一樣能離開這個大工廠、大車間。農業產業與工業產業各有千秋,都屬于能占據半壁江山的產業。更何況在工業反哺農業的今天,在社會資本的眼光更多地投向農業產業的今天,農業產業必將雨后春筍般在廣袤的大地上茁壯成長起來。農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農業企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更是今后農業產業的一種發展趨勢。村里要明白這一點。明白這一點并不是要你坐等這一天的到來,而是旨在增強信心的同時,擼起袖子、俯下身子去干,為這一天的到來做好產業發展的鋪墊。
其實,農村是產業發展的大舞臺,除農業產業外,還可跨界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就農業產業而言,就算村里再沒有什么可以值得驕傲的特色產業,水稻、棉花、蔬菜、水果、生豬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品種改良、生態種養等措施發展成一個個足以讓村民腰包鼓起來、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的大品牌、大產業。比如澧縣碼頭鋪鎮刻木山村利用地處丘陵的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和林下經濟,紐荷爾臍橙、柚子、早熟香桃等近4000畝果林下再放養土雞,還利用村里5000畝生態林下放養土豬。該村村民只管種養,村里的專業合作社包銷售。該村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做活了,做到了極致。農村本來就是一個生態大公園,所以,就跨界旅游產業來說,村里完全可以把發展農業產業與發展觀光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比如鼎城區十美堂鎮紫流村在萬畝油菜基地里修建賞花專用通道,油菜花盛開的時候游人如織。于是,該村農家樂樂起來了,生態菜籽油等土特產也被游人順便帶走了不少。再者,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產業,可以與觀光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出發點與落腳點皆指向鄉村。正因為如此,作為村來說,絕不能等待觀望,應以主人翁的姿態,義不容辭地扛起應有的擔子,主動作為,積極作為,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