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近日,“市城區停車收費標準有調整”是常德市民在微信朋友圈熱轉話題之一:“9月9日起,市城區停車收費將實行新規,其中,免費停車時長從15分鐘延長至30分鐘”。
停車位數量趕不上汽車增量,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一位難求”的常態,影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再反饋到城市管理者們的案頭上,就成了既要方便市民又要維護市容的現實考驗。
9月4日,常德日報社各媒體相繼報道了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最新進展:“為緩解市城區停車難問題,我市將施劃一批停車位,新建一批臨時停車場,計劃全年新增停車位2萬個左右。同時,我市將調整收費區域及標準、收費停車位免費停車時間。8月31日,常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常發改價費〔2022〕331號文通知,將于9月9日起對收費區域、收費時段及減免規定、收費標準多方面進行調整”。
稿件客觀簡潔,讀后讓人清爽通透。
城市管理是大學問,如何在有限資源基礎上,尋找到更優化的組合、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新增停車泊位,增的是機動車的停靠空間;延長免費停車時間,延的是老百姓的活動時間;調整收費區域、時段和標準,調的是停車位的周轉效能。它們都精準滿足了大家在新時代的新需求,也有利于規范道路秩序。可以說,這些嘗試彰顯著便民利民的治理理念,更體現著疏堵結合、精細化管理的“繡花”功夫。
城市交通管理不僅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關系到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筆者期待,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熱潮中,各級各部門、單位能涌現出更多回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務實舉措。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做到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標,城市也才會更有溫度、更具活力。